“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纸上天裁——中国美术馆藏剪纸艺术展”与观众见面发表时间:2024-01-12 10:05 “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纸上天裁——中国美术馆藏剪纸艺术展”与观众见面来源: 时间:2024年01月10日 前 言 在广袤而丰厚的中华大地之上,千百年来孕育了绚烂多姿的民间艺术,其中剪纸艺术是民艺花园中最为夺目的繁花之一。中国的民间剪纸根植于深厚的农耕文化土壤之中,它带有泥土的芬芳和最本真的精神力量,民间百姓以他们的智慧将中华文化原生哲学的思想和民间审美融入其中,以天马行空的夸张想象剪刻出一个个自由自在的精神家园。剪纸艺术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广泛的参与能力和创造能力,正是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才会形成今天蔚为壮观的艺术图景。 中国美术馆从建馆伊始,就十分注重民间剪纸的收藏、展示与研究。早在延安时期,米谷、江丰等延安文艺工作者就开始注重收集和研究陕北地区的民间剪纸,他们向民间学习,利用民间剪纸形式表现革命文艺的新样式,在文艺战线中起到了宣传革命、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中国美术馆建馆初期的收藏队伍主要来自延安,他们将延安时期的光荣传统传承下来,将人民群众创造的民间美术列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和展览的重要部分。建馆六十年来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目前中国美术馆共收藏了来自于全国各地包含多民族的剪纸作品共计16000余件(6200余套)。这些精美的剪纸作品汇为国家艺术宝库中民间艺术精神之海洋,它们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巧思,共同构筑了扎根于民间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库。本次展览主要选取馆藏剪纸中被世人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八位剪纸大师作品,同时从剪纸的地域分布和功能角度进行单元划分,以期呈现近代以来中国民间剪纸的基本概貌和艺术成就。 中国美术馆收藏的民间剪纸主要以黄河流域的剪纸为重点,特别是以陕北高原为中心的民间剪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抢救民间美术工作推进的热潮中,以库淑兰、高凤莲等为代表的那些默默无名却又天才般的民间剪纸大师被相继挖掘和发现,她们的剪纸作品在国家殿堂惊艳亮相,引发中国艺术界的巨大反响,人们赞叹那种相对封闭生活状态之下所创生出来的中国民间乡土美学体系,及其所带来的视觉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震撼。留存于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民间艺术历来被文人和贵族所轻视,只有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来自民间百姓的艺术才有机会被重新认识和审视,这些杰出的天才般的普通农民的剪纸艺术中,所迸发出来的艺术创造力和精神张力足可媲美中西艺术史上那些艺术大师们。她们几乎没有文化,却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利用农闲之余创作出一幅幅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剪纸作品。她们用最朴实的情感传达着这片土地之上世代相传的朴素信仰和生命价值观,在剪纸世界中表达着对于这个世界的热爱和内心的美好。她们没有任何来自艺术技法层面的束缚,内心之中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想象都能转化为刀下精美的花样。她们的刀法就像山间烂漫的山花自由生长,所有的表现物像从心而发,刀随心走,由一而三,三生万物,直至一个鲜活而生动的世界被构建出来,这是一种带有泥土芬芳的中国艺术写意精神在民间的呈现。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这些剪纸大师们的创造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之源。 剪刀与纸的结合成为民间百姓参与艺术创作最为方便的工具,因而中华大地从黄河沿岸到长江流域,从塞外草原到苗乡峻岭,从东北三省到南粤岭南,剪纸艺术遍地开花,它充实于中国老百姓的民俗生活之中,在民俗功用之中抒发着民间百姓的最为朴实的审美追求。各个地区的剪纸艺术因各地域审美风尚的差异,在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上异彩纷呈,呈现出强烈的地域特色。剪纸艺术从民俗生活的祭祀祈福开始,千百年来,通过祖祖辈辈的心印相传,民间剪纸艺术贯穿于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节令岁时的农耕生活过程之中。在剪纸之中蕴含了中国人认知宇宙最为本原的精神文脉中的基因密码。在漫长的农耕生活中,剪纸从祭祀祈福逐渐走向民间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在“男耕女织”的文化背景下,从年少女子到年长老妪,广大女性成为剪纸艺术的主要创造者。从女红之中编织刺绣的底样,到民俗生活中的种种花样,那一抹红色,除旧迎新,驱邪纳福,既装点了百姓的生活空间,又包含了百姓对于幸福生活的祈愿。民间将剪纸喻为“花”,正是表达了对于生活如花般的美好向往,同时也赋予了剪纸艺术如花般美丽的审美追求。 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具有特色的民间剪纸逐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习总书记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此,中国美术馆从馆藏民间剪纸作品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汇聚此次展览,就是落实习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的讲话精神,落实习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老艺术家、老专家的讲话精神,让馆藏作品活起来,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